“各单位报告状态,燃料管路压力、导航系统校准、航天员生命体征——”

        “燃料压力正常!”

        “导航系统校准完毕!”

        “航天员生理指标稳定!”

        应答声此起彼伏,每一个字都透着紧绷的专注。观测台上,来自英国的天文学家怀特握着早已调好焦的望远镜,镜片里的进步号清晰得能看见机身的隔热瓦纹路,六角型的隔热瓦将整个航天飞机都包裹了起来。

        作为一名天文学家,他当然知道天神之眼太空望远镜的一些数据——这台耗时5年、耗资20亿元的“太空之眼”,镜片直径4米,能捕捉220亿光年外的星系信号,是人类迄今为止最精密的天文观测设备,此刻正安静地躺在进步号的货舱里,等待被送入苍穹。

        “这是属于全人类的时刻!”

        “10、9、8……”

        广播里的倒计时声像鼓点般敲在每个人心上,发射架底部开始升腾起白色水雾,那是液态氧蒸发的痕迹,固体助推器的点火装置渐渐亮起橙红色微光。

        “3、2、1,点火!”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