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刚早有准备,从公文包里掏出文件:“司令,目前估摸有一百七十万吨上下。

        不过这数儿跟春天的柳絮似的,飘得很,咱新建的钢铁厂跟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来,可没熟练工人撑场子,好多炉子都在‘干烧’!”

        “咋回事?”张元初眉头一挑,烟灰掉在军装上:“去年不是搞了工人培训班吗?”

        “培训班能教个皮毛啊!”姚玉刚苦笑着摇头:“您想啊,炼钢炉前的老师傅,那是拿十年火候喂出来的。

        现在那帮商人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天天堵工业部的门,说‘姚部长,给咱派俩会看火色的师傅吧,咱厂子的钢水都快结成铁块了!”

        众人哄笑起来,气氛松快了些。

        姚玉刚接着说:“其实咱不缺钱,缺的是‘技术大拿’。就好比盖房子,咱有砖头水泥,可没瓦匠师傅,房子盖得歪七扭八。

        现在好多老板咬咬牙,花大价钱从老厂挖人,一个熟练技工的月薪能顶俩营长的饷银!”

        张元初听罢点了点头,他深知天朝与小鬼子的工业困境如同镜像。前者缺人才,后者缺资源。

        好在教育体系正在发挥作用,常志清时期创办的大学持续输送人才。

        郃肥本地的工学院也即将向社会输送首批技术骨干,这些“种子”终将在工业土壤里生根发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