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启樘提高嗓门,指着直升机喊道:“可咱们这发动机功率不够,就算对它‘大改造’,现在最大升力也只能塞下七个人,差得远呢!”
回顾直升机的发展历史,初期主要卡在两个大难题上:
一是稳定性,早期直升机遇到大风就跟喝醉了似的,直打晃;二是升力,也就是最大起飞重量。
不过,李启樘团队在研发“飞鹰1号”时,早就把稳定性列为重中之重。
毕竟这是载人上天的家伙,要是在空中“翻跟头”,那可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所以,在稳定性方面,“飞鹰1号”还算争气,但升力问题却成了拦路虎。
王康看完数据报表,递给张宗灵,转头对李启樘说:“教授,让它飞一圈,我们看看实际效果!”
很快,“飞鹰1号”缓缓拔地而起,稳稳悬停在空中,接着做出原地滞空、快速拉升等高难度动作。
王康指着直升机,对张宗灵说道:“瞧见没?这就是你们伞兵未来的‘专属座驾’。
一直以来,统帅部和空军都把伞兵定位在岛屿登陆、丛林作战上。为了让你们安全又高效地投入战场,才催生出了这架直升机。
我们设想的是,以后你们大规模装备直升机,直接超低空机降,就像下公交车一样,落地就能投入战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