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不是药神》的结尾,程勇被抓,受惠于他的病人们站在路边,上演了一场千人送行的戏码。故事最终指向了平民英雄的自我救赎,而非对医疗体制的反思和批判。

        这种浪漫主义的笔调是否和现实主义气质相悖?”

        “我从来没想过什么主义。所谓的‘主义’永远都是电影出来以后,别人给它贴的标签。我作为导演,不管用什么手法,都只想拍真实、好看、能打动人的故事。

        在创作过程之中,其实并没有过多地考虑社会价值。因为在选取这个题材之时,社会意义就已经存在了。

        而且,我一直都认为,你如果只是想传达一个意义的话,观众是听不进去的。必须要把这个故事打磨地非常好看,观众才会敞开心门去听你讲这个道理。”

        “我们都知道《我不是药神》是有原型人物的,而原型人物程勇本身也是一名病人,那么为什么在电影里面,程勇变成了一个健康的人呢?”记者又问道。

        “如果他是病人,他的动机就是自救和挣钱,最后再救人,这个人物弧光非常小。而如果他是一个健康的人,就完全不同了!”陈默淡淡地道。

        终于记者图穷匕见。

        问出了网络上争议最大的一个问题。

        “《我不是药神》里面谁才是反派?有不少网友表示,在电影里面瑞士药厂的医药代表似乎有些面目可憎,卖着高价药,贪婪又无情。

        可是药企真的是坏人吗?是否有失偏颇?有讨好观众,罔顾事实的嫌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