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坊外传来铜驼街的市井喧闹,有胡商牵着骆驼走过。老匠人笑着将素纱浸入新调的靛蓝染缸,水面映出两人身影:一个峨冠博带,一个短衣束发,像一幅活过来的《高逸图》。

        接着是著名的“雪夜访戴”的场景。

        雪粒簌簌扑打在紫罗囊斗篷上,镜头自王徽之肩头缓缓下移。这件以吴地紫藤染就的斗篷在月光下泛着幽光,下摆扫过新雪时,丝缎掠过处雪沫轻扬,留下蛛丝般断续的痕迹。

        特写镜头里,斗篷下摆的冰裂纹刺绣若隐若现——那是匠人特意仿照《快雪时晴帖》笔意绣的飞白。每当袍角扬起,这些银线绣就的裂痕便与雪地上真实的拖痕交迭,恍若主人此刻徘徊不定的心绪。

        雪地痕迹时而深重如篆书顿笔,时而飘忽似草书连笔。最妙是转折处突然中断,恰似《世说新语》里那段戛然而止的记载:“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当镜头最终拉远,雪地上断续的线条竟构成个狂草的“兴”字——缺了最后一点。

        旁白声响起:“提起魏晋南北朝,很多人的脑海之中就浮现了一个成语,衣冠南渡!”

        镜头以长达47秒的航拍横移开场,跟随一队衣衫褴褛的南渡士族。

        最年长者背负的樟木衣箱特写时,箱角突然崩裂,泛黄的《兰亭序》摹本卷轴滑出半截,在江风中簌簌颤动。

        当镜头推至箱内,可见三件迭放整齐的旧袍:最上层绛纱朝服已蛀满虫眼,中层素麻深衣带着未洗净的血渍,最底层那件褪色的曲裾深衣领口处,赫然缝着用青布包裹的故乡泥土——特写镜头里,黄土正从布缝间簌簌漏入江水。

        字幕楷书逐笔浮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