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夜风带着沁人的凉意,吹在脸上格外清爽。街道空旷而安静,只有路灯尽职地洒下昏黄的光晕,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对这座城市的每一条主干道、每一个岔路口、甚至那些不起眼的小店都了如指掌。七年的时光,足以将陌生变为熟悉,甚至烙印成本能。某种程度上,他对新州的熟悉程度,远超过那个生他养他、却只待了不到二十年的林县老家。
他曾觉得自己被困在这座城市里。这里的官场文化、人情世故、那种无形的压抑和倾轧,都曾让他感到窒息,拼命想要逃离。如今,他真的做到了,抽身离去,在龙城找到了另一片能喘息、能践行理念的天地。此刻走在这熟悉的街道上,他的步伐竟是前所未有的轻快,甚至带着几分难以言喻的“嚣张”和得意,像一个终于通关的游戏高手,以胜利者和俯瞰者的姿态,重新审视着这个曾经的“战场”。
不知不觉间,他的脚步停在了一栋庄严肃穆的大楼前——新州市教育局。深夜里,大院的门紧锁着,办公楼一片漆黑,只有门口值班室的灯还亮着,显得格外冷清。陈秋铭仰头望着这栋熟悉的建筑,想起七年前刚被分配到这里时的自己,那个青涩、懵懂、带着一点书生意气和惶恐不安的年轻人,忍不住哑然失笑。
他曾在这里的办公室待过近一年。处理文件、撰写报告、筹备会议、整理党务……那些文字和统筹工作对他而言并不难,甚至可以说是得心应手。但他内心深处厌恶的,是那些琐碎的事务性工作,是那种需要小心翼翼、察言观色、甚至带点“伺候”意味的人际往来。那些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却充满了微妙潜规则的日常,让他感到无比的疲惫和厌倦。后来,一有机会调到侦查委员会,他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离开了。
思绪飘荡间,他的双脚仿佛有自己的意识,又将他带到了另一个更熟悉的地方——新州市侦查委员会。与教育局的一片漆黑不同,侦查委的大楼里,竟然还有好几个窗户透出明亮的灯光,在这深夜里显得格外醒目。
第七十三章新州之行(五)
陈秋铭的心微微一动,目光精准地找到了四楼那个熟悉的窗口。没错,那间办公室的灯也亮着。他曾在那间不足十五平米的办公室里,度过了整整六年的时光。那里不仅是他白天奋战的工作间,无数个夜晚,当整栋大楼陷入沉寂,那里又变成了他的临时卧室和书房。一张折叠床,一盏台灯,一箱箱卷宗,陪伴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攻坚克难的夜晚,品尝过孤独,也收获过成就感。
如今,那间办公室想必已经换了新的主人,灯下坐着的大概是另一个充满干劲或同样被任务压得喘不过气的年轻人。“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啊。”他心中感慨,一代新人换旧人,历史的车轮从不因个人而停留。
他拿出手机,对着办公大楼拍了一张照片,然后登录了那个他许久不用的“黑音符”短视频账号,将照片发了出去,配文只有一句:【如果我还在这里,这深夜亮着的灯,必定也有我的一盏。】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怀念和淡淡的骄傲。
他继续漫无目的地走着,来到了新州市中心最大的广场——九星广场。这个广场规模极大,气势恢宏,据说当年是按照不逊于天安门广场的标准设计的。广场两侧,矗立着两座极其现代化的庞大建筑——新州体育馆和新州音乐厅。流线型的屋顶,巨大的玻璃幕墙,在夜色和灯光的装点下,确实显得美轮美奂,气势磅礴。
陈秋铭站在空旷的广场中央,望着这两座庞然大物,却不禁摇了摇头,嘴角露出一丝嘲讽的笑意。记得当年他第一次来新州报到,路过这个广场时,就被这两座宏伟建筑深深震撼了,当时还天真地以为这个城市文化体育设施如此先进,自己真是来对了地方。结果后来才知道,这不过是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对于新州这样一个经济体量并不大的城市而言,根本没有足够多的高水平体育赛事和音乐会来支撑这两个巨型场馆的运营。一旦启用,巨额的维护费用就是个无底洞。所以它们从建成那天起,大部分时间就只是静静地矗立在这里,如同两个华丽的摆设,沉默地诉说着决策的荒谬和资源的浪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