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可能只是在几个主要的票仓城市设置电影场次,一天就一场,或者两场。
这样一来,一个城市一天可能只有一百到两百个观众能抢到票。
这样小规模地点映下去,上座率高不说,会抢票去看这部电影的,大概率也是这部电影的真正受众,因此,前期的观众口碑就能慢慢积累,扩散。关于这部电影的讨论一多起来,自然而然的,不明情况进电影院的观众就会变少,对这一类电影感兴趣而走进电影院的观众就会变多,而口碑所形成的集聚效应,也会慢慢地显示出来。
到这个时候,再进行全国上映,可能效果就要好很多。
电影推向市场,就是运营产品的逻辑。
怎么让它卖得好,是最核心的思维,这个时候,口碑好不是它的护身符,而是它的广告语。
陆严河的建议被符恺听进去了。
符恺很认真地去跟发行公司的人沟通这种模式。
点映是每一部电影都会做的。
但是,用长达两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做有组织的点映,那是一件耗时耗力却不见得有成效的事情。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