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作品,无论是什么题材,都是在塑造一种正面的国家形象,无论是商业片,还是文艺片,或者是类型片,不是说只有主旋律电影才能做到的。我拍的《六人行》《暮春》《三山》以及这一次的《荣耀之路》,没有一部主旋律作品,可是,它们都在国外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也有很多外国朋友因为这几部作品,对我们中国和中国文化产生不少兴趣。”
陆严河今天在这里说这些话,其实就是想表达一个意思。
以前国内电影市场不够大的时候,整个影视圈还挺有一股要去外面找认可、找存在感的力量的,哪怕那个时候其实是自己不自信,所以觉得外面的就是香的、好的,但不管怎么样,造就了很多创作者努力去国际上发出了中国人的声音。
可现在,自己太自信了,又导致了另一个极端,觉得用不着别人的认可了,自己国内的市场就足够大了,就算华语影视剧在全世界没有什么影响力也不影响他们自己赚钱了,成了另一种程度上的“闭门造车”,而这个现象的背后,又是另一种“傲慢”,还专门给试图继续“走出去”的人戴上一顶“崇洋媚外”的帽子。
二十年前,华语电影的身影会频繁地出现在国际影坛上,它没有消失过。
十年前,华语电影忽然就慢慢地、越来越少地出现了。
直到这两三年,才又慢慢地出现了一两部作品,重新回到国际影坛的视野中。
“我觉得还是要鼓励华语电影多去参加国际上的电影节,这不是说非要去拿奖,或者是只有国际上的奖就比国内的奖高级。”陆严河笑了笑,用一种最学生的语气、不带攻击性地说,“而是国内的奖,不管怎么样,每年都会有人拿到,但国外的奖呢,如果我们不积极去参赛,不多鼓励大家拍适合参加电影节的片子,那我们可能又会从国际影坛的视野中消失七八年。”
“这都只是我的一点感受,肯定有很多因为我年纪小、考虑不周全的地方,有什么不对的,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鼓励华语电影多去参加电影节。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