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严河点头,说:“好。”
陈碧舸问:“这个剧本,你要收回去自己做的话也行,只要给我演就行。”
“你做吧,碧舸姐,我自己也没有这个精力,《胭脂扣》你就做得很好。”
《胭脂扣》这部电影,虽然版权还留在陆严河的手里,陆严河也挂了个制片人的名头,但实际上从一开始推动这个项目从立项到上映的,都是陈碧舸。
陈碧舸有了《胭脂扣》的经验以后,陆严河相信她能把《大红灯笼高高挂》做得更好。
而且,说实话,《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拍摄难度没有《胭脂扣》那么大。
它是看一个导演内功的片子,对拍摄难度上的要求反而小一些。
陆严河当初看《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有一个很直观的感受,这部电影就像一幅工整的中国画一样,结构、画面都极其工整,演员的表演也如此。
当然,这部电影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用一种极强烈的结构性画面,在扎实的文本基础上,对一个人的“异化”做了入木三分的描写。
陈碧舸演这部电影,正是最合适的时候。形象、演技都和这个戏完美匹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