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当一场沙龙当中一位新人的作品被拿出来朗诵完之后,场上的大人物们便会开始自己的点评,而由于身份之间并不对等,这种点评往往带有指导和高高在上的意味。

        但或许是因为场上的那两位大作家刚才就在争论的缘故,在他们听完这篇后,竟然又忍不住围绕这篇争论了起来。

        而在这其中,尽管巴尔扎克老师在最开始的时候,确实因为一点嫉妒以及对《八十天环游世界》这部的浅薄感到不屑,准备狠狠地拷打一番那个来自外国的幸运小子,但等他听完《我的叔叔于勒》这篇之后,不得不承认这篇很对他的胃口。

        这篇里的每一个人物都称得上真实可信,但凡稍微留意一下生活便可找到原型,完全不像乔治·桑她书中塑造的那些理想化过了头的人物,看似激动人心,可当你想在生活中寻找他们的时候,却怎么样都找不到。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重要区别之一,浪漫主义的主人公往往是那么崇高、富有战斗精神,非常的理想化,以至于他们的失败都让人如此惋惜。

        而现实主义,则是试图原原本本、不带任何修饰地告诉你生活本来的模样,没错,人类和人类社会本来就是这样庸俗且现实的东西,别想那么多有的没的。

        对于如今的巴尔扎克来说,他当然是更欣赏后一种美学原则。

        这篇当中那种人与人之间颇为赤裸裸的金钱利益关系,因为金钱而产生的巨大的态度变化,对亲情这种东西的称量.

        因此巴尔扎克即便主观上是想狠狠嘲笑和批判的,但在跟乔治·桑争论的这个过程当中,他还是难免表达出了对这篇的赞赏,与此同时,他也越发意识到了这篇的高明之处。

        或许是因为长篇和短篇的区别,总之这篇在描绘环境、金钱对人的作用时,并不像他在《高老头》中那样写得如此的大开大合,而是像那篇《项链》一样,非常巧妙地用极小的事物、极短的情节来写出极为广阔的东西。

        至于乔治·桑,她同巴尔扎克争论的点则是在那种金钱利益关系之下的微妙人性,以及呈现出的贫困生活中人的复杂与悲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