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送子庙不算远的一座隐秘山坳里。
一群由数百庙军鬼卒【刀笔吏】组成的队伍,不知道已经默默潜伏了多久。
刀笔吏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更详细一点则要追溯到青铜时代的一种器物——削。
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而那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修改错误。
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
到了大昭时,吏为官之佐使,却永不可为官。
这些由朝廷官方培养的庙军鬼卒【刀笔吏】倒是不需要折寿,却需像犯人一样金字黥面。
上面刻的是甲骨文,可借这种最接近仓颉造字时的古老文字通神。
此时,队伍上空还飘着两片龟甲,上面的古老文字凑成了“路人甲”三字,绽放法光将所有人笼罩其间。
无论是此地的送子佛,还是布下大阵的王澄、宴云绡都下意识把他们给忽略了过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