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田地一线的农民没有动力在自己成熟的耕地上去种其他陌生的作物,因为他们扛不起任何风险。
而且朝廷税收以稻麦等传统作物为标准,农民种植新作物连赋税折算比例都不确定,就算丰收最后都有可能血本无归。
至于官府,从翰林院到地方州县,除了会写劝农诗之外,一个个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更不用说什么技术改良了。
从上到下的态度基本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另外,现在的大昭虽然已经天灾频仍,贪官污吏遍地都是,流民高达数百万,却还没有到饿殍遍地的地步。
需求不迫切,自然积极不起来。
听说有人曾将玉米当成海外的奇花异草献入宫中。
可社稷主也不是全职全能,也不具备奇货可居,自然没有对它多么重视。
要不是七月十五当夜的那场意外,绍治皇帝可能到死都意识不到玉米的伟力。
但他也没有以【社稷主】的身份贸然下令全国跟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