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罢,李奕轻笑着整了整袖口,借着动作掩饰细微的失态。

        但他心里却已转过数个念头——若是单独出现赵普这个名字,或许还有重名重姓的可能。

        不过既然是和楚昭辅、王仁赡这两个名字同时出现,莫非是那位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

        那这就有意思了……李奕端起茶盏浅浅抿了一口。

        据史料记载,赵普和赵匡义在陈桥兵变中,为赵匡胤献策献计出了大力。

        不过后世的学者分析,这个说法中关于赵匡义的部分存疑。

        当时“驴车战神”才不过十几岁,而且蒙父兄的荫蔽,在禁军中补了个下级军职。

        赵匡胤率军“抵御契丹”之时,赵匡义是否跟在军中,还是留在东京侍奉老母,都是不能确定的事。

        很有可能是这货给自己脸上贴金,继位后瞎编乱造了一通——陈桥兵变的具体过程,除了少数的当事人,谁能知道其中的内情?

        更别说赵二还自称在征淮南时也亲身参与,并在战场上射死无数南唐军,其后又参与后周攻辽河北之战,也立下了什么狗屁功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