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虽然对李奕赞许有加,但却并未当场采纳他的方略。

        毕竟打仗不是只靠士卒的骁勇就行,而是要牵涉到方方面面的权衡。

        如果把军队比作锋芒,那么支撑这柄利刃挥动的,便是国家机器在暗处无声的轰鸣。

        尤其是像征伐南唐这等规模的战事。

        粮秣器械的调集、转运,丁壮民夫的征发、役使……等等一切皆如山岳般横亘于前的先决之题。

        绝非仅凭一腔锐气或精妙奇谋便可轻忽。

        因此,待离开枢密院之后,柴荣旋即于大内寝殿,再次召见了宰相范质、王溥,以及翰林学士等近臣,商榷南征的具体事宜。

        李奕的策略着眼于战场上的胜负手,欲以雷霆万钧之势摧垮敌军的意志。

        而掌控中枢、总理庶务的宰执大臣们,与李奕这类领兵作战的武将截然不同,他们的职责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因而对待战事的态度都非常谨慎。

        相比于作战计划的可行性,他们更在意战事背后的千头万绪,以及遭受失败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所以范质、王溥等核心重臣,都不太赞同李奕提出的“军事冒险”,而更倾向于王朴那套稳妥的作战方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