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的巡查在波澜不惊中度过。下午,重点来到了第五车间——进口设备安装现场。
德国专家劳尔今天格外卖力,详细介绍着安装进度和技术要点。杨教授听得非常认真,偶尔会打断询问一些关于设备精度、刚性、长期运行稳定性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有些问题甚至让劳尔都需要思考片刻才能回答。
视察接近尾声,似乎就要平稳度过时,杨教授忽然停下脚步,目光转向一直跟在队伍稍后位置的林凡,微笑着开口,声音温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份量:
“这位就是林凡同志吧?昨天成功修复关键部件的功臣。果然是年轻有为。”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集中过来。
“杨老您好,我是林凡。您过奖了,我只是尽了本职。”林凡上前一步,恭敬地回答。
“嗯,”杨教授点点头,看似随意地走到那台庞大的进口设备主机前,用手拍了拍厚重的床身,“设备是好设备,技术是先进。但我们引进消化吸收,最终目的是为了创新超越,不能总是跟着别人的标准走。”
他话锋一转,突然问道:“林凡同志,你接触过这台设备的图纸和技术标准了。以你的眼光来看,这套德国标准体系(DIN),在极限工况,比如长期高负载、高频率冲击下,是否存在某些…设计冗余不足或者潜在的薄弱环节?”
这个问题极其尖锐和大胆!直接质疑德国工业标准的权威性!而且涉及对设备核心设计的判断!
现场一下子安静下来。李副厂长等人脸色微变,劳尔先生更是皱起了眉头,似乎有些不悦。
林凡心中电光石火般闪过无数念头。杨教授此问,绝非无的放矢,更像是一种考校,看他是否只会循规蹈矩,还是具备批判性的技术洞察力和前瞻性。
他沉吟了几秒钟,组织了一下语言,谨慎地回答道:“杨老,DIN标准体系非常完善和严谨,这是共识。但任何标准都是在特定技术条件和认知水平下制定的,并非完美无缺。”
他走到设备一侧,指着一处主传动箱体的设计:“比如这个箱体的加强筋布局和壁厚设计,基于DIN标准和德国本土的材料工艺,无疑是最优解。但如果我们考虑到国内未来可能采用更高强度但韧性稍逊的新型合金钢,在极端冲击载荷下,这个区域的应力集中系数可能会超出理想范围,存在微裂纹萌生的风险。”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