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凌自然不会同意,因为这和给学校打白工没区别。
最让人无奈的是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搭讪。
有三个在体育馆外和徐凌“偶遇”三次的女生请他在她们的锁骨上签名。
学生活动中心成了重灾区。每当徐凌出现在那里用餐,总会有女生“不小心“打翻饮料,或是“恰好“多买了一杯咖啡。心理学系的安娜甚至精心策划了一场“学术求助“——拿着根本不属于她专业范畴的篮球战术板请教问题。
这样的事情在他当初刚刚成名的时候便有些苗头,如今他成为学校的体育英雄,便开始愈演愈烈。
这种狂热甚至蔓延到了课堂上。一位经济学教授在讲到“明星效应与品牌价值”时,直接以徐凌为例,半开玩笑地让全班同学评估“伊莱·徐”这个名字的潜在商业价值,引得哄堂大笑,让坐在后排的徐凌只能无奈地低头假装记笔记。
更夸张的是,学校的书店迅速推出了印有“FromLubbocktoGlory!(从拉伯克到荣耀!)”和徐凌专属号码“1”的限定款T恤,刚一上架便被抢购一空。校园里几乎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
每当他谈及自己的烦恼时,队友便会嘲笑他不解风情。
“得了吧,伊莱!”训练结束后,达里尔·多拉搂着他的脖子,咧着嘴笑道,“你知道有多少人做梦都想要你这种‘烦恼’吗?那些可是辣妹!你要是应付不过来,我很乐意帮你分担一下!”
“然后第二天我们一起登上小报头条?”徐凌没好气地推开他,“标题是‘TTU双子星深夜派对,疯狂三月前景堪忧’?谢了,我还是自己处理吧。”
就连一向严肃的贾里乌斯·杰克逊也难得地开了口:“伊莱,这或许就是上帝对你的考验。他赐予你无人能及的天赋,必然也会让你承受相应的关注。学会处理它,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我宁愿他的考验方式别这么……热情。”徐凌叹了口气。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