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束了国内媒体的采访后,徐凌感觉自己仿佛变成了一台无情的回答机器。

        NBA的全球化之所以如此成功,不仅在于其人才选拔范围从美国扩展到了全世界所有适龄球员,更在于它背后那张无孔不入的媒体网络。时至今日,几乎每一个主要国家都拥有常驻NBA的媒体记者。

        美国的媒体对徐凌来说还算好应付,毕竟他已经逐渐习惯了他们的提问方式和关注点。真正让他感到有些难以招架的,是来自欧洲和日韩的媒体。有时候,他甚至不太能理解对方问题的意图,只能依靠礼貌和直觉勉强应对。

        例如,一位日本记者曾认真地问:“徐桑,听说您拥有‘绝对味觉’,能够品尝出不同运动饮料的细微差别,这是否是您选择与阿迪达斯合作的重要原因?您认为这种超凡的感知能力对您在NBA的防守判断有帮助吗?”

        面对这种充满想象力的提问,徐凌往往只能强忍内心的错愕,努力保持脸上的平静,给出一些诸如“我会专注于篮球本身”之类滴水不漏的回答。

        负责引导新秀的NBA工作人员察觉到了徐凌眉宇间的不耐,走上前来,用一种见怪不怪的语气说道:“伊莱,这些都是你必须适应的环节,”他说道,“这就是NBA的日常。”

        徐凌内心并不完全认同。他并不认为每一支NBA球队平日都能获得如此规模的媒体聚焦。此刻的举世瞩目,只因这是被炒作了一整年的2007年选秀大会,更因为这里是纽约。

        几个小时连轴转的采访终于结束,流程进入拍照环节。徐凌戴着灰熊队的帽子来到拍摄区,其他首轮新秀也大多在此。

        他环顾四周,一眼注意到太空易独自坐在角落,神情有些木然,显得与周围热闹的气氛格格不入。

        他无疑是现场最沉默封闭的一个。

        但这完全情有可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