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中文 > 历史小说 > 寒苦流年 >
        见他这样说,有人道,“科举阅卷既然交予吾等,不可毫无主见,需尽到职责,为皇帝网罗真正的人才。”

        “对啊对啊,古师确要多言。”

        接着,便有人附和道:“既食君禄,为解君忧。

        那些言辞虚浮,自相矛盾,毫无践行价值的文章,也能让君上过目?”

        这篇策论,大家基本上都知道,因为论调本身就颇为敏感,会出现很多种偏激的言论。

        监考的老师都是世家大族,而考生却是五花八门。

        不可能所有人的言论思想,都能够掌控。

        而且有些人虽为世家子弟,为了文章的深度与思想,也会有些鞭辟入里的论点。

        七人对于定调,逐渐出现了一种趋势。

        古易新感觉到了,某种共识,在集体言论的推动下要形成。

        这时,出身最差的张兆突然开口道:“但既为策论,避重就轻,避实就虚,趋炎附势之辈,不可推崇。”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