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式?楼兰梦影
剑势忽虚忽实,如楼兰遗址中若隐若现的海市蜃楼。剑身半隐在廊柱阴影里,只露剑尖三寸寒光,像他在罗布泊见过的虚幻城郭。移步时足尖点过的地面,恰好构成楼兰古城的街巷布局。剑穗忽明忽暗,是他用内力控制绸布反光形成的效果,宛如古城废墟中飘忽的磷火。收势时剑入鞘的轻响,竟与他在楼兰听见过的陶罐碎裂声一般无二。
第十六式?陇头流水
剑走蜿蜒,如陇山深处的溪流绕石而行。剑身起伏的轨迹,与他在麦积山写生的溪涧图分毫不差。剑穗拖过水面时,激起的涟漪会随剑势连成一串,恰似溪流中的回水涡。左掌拂过剑脊时,指尖的温度让水汽在剑峰凝结成细小的水珠,顺流而下如溪涧落瀑。萧书生创此式时总想起秦腔《陇头水》的调子,剑风便暗合那苍凉的唱腔,连廊下的蟋蟀都停止了鸣叫。
第十七式?胡笳十八拍
剑随身分,忽刚忽柔十八变,暗合蔡文姬《胡笳十八拍》的韵律。刚时如匈奴铁骑踏破雁门关,剑风劈断廊下的竹帘;柔时似江南采莲女的吴侬软语,剑穗轻扫过侍女鬓边的珠花。萧书生在河西走廊听过胡笳与琵琶合奏,此刻便让剑脊的震颤频率与胡笳的最低音完全一致,连远处的琴师都能感受到琴弦的共鸣。
第十八式?大漠孤烟
剑指苍穹,如大漠孤烟直上云霄。剑身与地面垂直的角度,精确对应着他在玉门关测量的正午日影角度。剑穗直挺如烽燧烟柱,在风中竟纹丝不动,是他以内力锁住气流的绝技。收势时剑峰指向北斗,那是他在大漠中辨别方向的诀窍,连星象都会随这剑势微微偏移半分。
第十九式?客舍青青
剑势转柔,如江南客舍的芭蕉叶垂落晨露。剑尖轻点窗棂的节奏,正是他在金陵客栈听熟的雨滴声。剑穗的绿绸扫过青苔时,会留下淡淡的水痕,恰似春雨打湿的石阶。萧书生将西域的苍劲藏于内,只露江南的温润于外——剑锋过处,案上的茶盏只微微晃动,茶汤却不起半分涟漪,宛如他初见林府时的静水荷塘。
第二十式?画舫听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