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德王府出来,萧琰的心情无比愉悦。他抬头望向天空,阳光明媚,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仿佛在为他庆祝。他知道,自己的梦想终于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的路还很长,但他有信心,也有决心,去走好每一步,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萧琰回到住处,收拾好行李,便前往翰林院报到。翰林院的官员们对萧琰都十分热情,毕竟他是德王引荐的人,而且才华也早已传遍京城。萧琰很快便融入了翰林院的氛围之中,他虚心向老官员们请教,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很快便熟悉了翰林院的工作。
在翰林院的日子里,萧琰工作十分认真负责,无论是起草文书,还是整理典籍,他都做得一丝不苟。他的才华和努力也得到了翰林院上下的认可,很快便崭露头角。
德王也时常关注着萧琰的情况,每当得知萧琰在翰林院表现出色时,心中都十分欣慰。他知道,自己没有看错人,萧琰将来必定会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材。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萧琰在翰林院已经任职一年多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萧琰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官场经验,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的才华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皇上对他也越来越赏识。
这天,皇上召集大臣们商议朝政,讨论如何解决地方上的灾荒问题。大臣们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案,但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皇上听后,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
就在这时,萧琰站了出来,恭敬地说道:“启禀皇上,臣有一计,或许能解决地方上的灾荒问题。”
皇上闻言,眼前一亮,连忙说道:“哦?萧爱卿有何妙计,快说来听听。”
萧琰说道:“回皇上,臣认为,解决灾荒问题,首先要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可以从国库中调拨一部分粮食,运往灾区,救济百姓。同时,还要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从根本上解决灾荒问题。另外,还可以鼓励商人前往灾区经商,促进灾区的经济发展,增加百姓的收入。”
皇上听了萧琰的建议,心中十分满意,点头说道:“萧爱卿的建议很好,既考虑到了眼前的问题,又考虑到了长远的发展。就按照萧爱卿的建议去办,由萧爱卿负责此事,务必尽快解决灾区的灾荒问题。”
萧琰连忙躬身领命:“臣遵旨。臣定当尽心尽力,不辜负皇上的期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