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符号可不是本子的片假名,而是汉语拼音的前身——‘汉语注音符号’,在大陆一直用到五八年,而在台湾则一直沿用了下来。
因为年龄缘故,他中学时玩的电脑游戏大半来自台湾,里头但凡是中文输入,就必须用到注音符号,令他十分头疼。
好在那时的《新华字典》上,有拼音注音对照表,苏录比照着玩久了,也就把注音符号背下来了。其实也很简单,只要将其当成另一种形态的拼音,一一对应即可。
苏录话少心思重,当初学习反切法的时候,就想着升级一下汉语的注音方案。但大明又不学英文,怎能用那西夷文字?所以他就用了这套注音符号。
“你真认识这些玩意儿?”张先生开始感到信服了。他翻了两页笔记,指着‘ㄉㄙ人ㄌㄧ’字样道:“这是什么意思?”
“代圣人立言。”苏录看一眼道。
“那这个呢?”张先生又指着‘口ㄑㄐㄧㄌ,ㄧㄌㄐ口ㄑ’,试着猜测道:“莫非是‘口气即义理,义理即口气’?”
“先生太厉害了,一看就会!”苏录忙奉上马屁。
“这有什么厉害的,两个口字我还是认识的。”张先生哑然失笑,又好奇道:“我现在讲你没记下的内容,你现场记给我看看。”
苏录赶紧从笔袋中取出笔,舔了舔笔尖道:“先生请讲。”
“其要三端:明己之明德,親天下之民,至事理之極善。”便听张先生道。
便见苏录记道:“ㄑㄧ三ㄉ,ㄇ己之ㄇㄉ,ㄑ天下之ㄇ,ㄓㄕㄌ之几山。”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