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试着把这四句诗改为仄声,看看有什么不同?”苏有才吩咐道:“先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是。”苏录便尝试着改写这两句诗,果然无论是——
‘大漠寒烟寂,长河落日冷。’
还是——
‘漠阔孤烟远,长河落日近。’
仄声字一多,就会转为萧瑟苍茫的意境。
“对吧,再改改‘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苏有才又吩咐道。
苏录点点头,寻思片刻,改为——
‘险峰骤雨歇,寒林暮色稠。’
原诗舒缓的基调瞬间被破坏,山林寒秋的峻峭萧瑟扑面而来。
“现在明白平仄作用不是为了朗朗上口吧?于作文中也是一样,你若要慷慨陈词,自然要多用仄声。若要阐述中正平和的道理,自然要多用平声。”苏有才笑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