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第二层是讲堂区域。看着悬在一间间讲斋门口的‘明志斋’‘笃行斋’‘省身斋’木牌,苏录感到好生亲切。
不过这里规模更大,除了上中下斋的讲堂外,还有五经斋,以及春哥儿曾上过的文战堂。
再往后就是书院的中枢机构了,当然不叫道南堂,而叫鹤山堂。
堂前一副崭新楹联曰:
‘栖凤于岗,回首青灯半卷,题桥昔许乘凤去;
高山仰止,笑看白首一编,授业今还入山来!’
“这是庞山长亲题的。”朱子恭轻声介绍道:“他老人家可是翰林出身,而且也是本书院的学长哦。”
“哦……”苏录登时肃然起敬,翰林可是大明的最高学历了,那写这副对联只能说是恰如其分……
就连眼高于顶的朱子和都小声道:“开国以来泸州考中的所有进士,都是从鹤山书院走出来的,所以书院的山长非进士不能任。不过像庞山长这样的翰林,也属凤毛麟角。”
这配置也确实高得吓人。想想吧,州学的学正才是举人,一个民办书院的山长却是翰林……当然书院若是官办的,也不可能有翰林会委身学官的,进士都别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