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偏生从童试就会以表判策论的形式,考察兵事政务,何况大宗师还会考校时务。贫寒人家的读书人,对这些完全两眼一抹黑,如何不贻笑大方?
官绅子弟和寒门子弟的信息差,就足以在两者之间划出一道鸿沟了。
虽然这份邸抄从京里急递到省里再抄送到泸州,让苏录二人看到,需要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但已经是目前最及时、最权威的时政讯息了……
哪怕四川巡抚的公子,也是靠同一份邸抄了解朝廷大事。最多也就比苏录他们早看到个几天。可以说,在国家大事层面,双方已经不存在任何信息差了。
苏录见那邸抄用的是上好的连三纸,折成了书册状。首页印着‘通政使司邸抄’的字样,边上还有刊发时间,是弘治十八年三月廿八。
底页还印着‘览者当谨守秘缄,违者定依律重处’的字样。
打开后按照时间顺序编排,每半页十行,每行二十三字,分月系事,每事下次行低一字,或抄录奏疏及御批全文,或节略大意。
苏录快速浏览一遍,除了他不认识的官员任免,以及三月的头号大事——殿试取中顾鼎臣等三百零三名新科进士外,本月的邸抄有三件大事——
一个是小王子终于暂时退兵了。此小王子非外星来的那个,也不是一个人,而是明廷对蒙古可汗继承者的称呼。
如今的这位小王子,是生于成化十年的达延汗巴图蒙克。此獠比当今大明天子小几岁,年富力强,格外能折腾。自他成年以后,就成为弘治朝的头号边患,每年准时入寇,按时撤走。弄得朝廷不堪其扰。
但他只在宁夏甘肃一带活动,又不是特别要命的敌人,所以朝廷也一直下不了全力一战的决心……这不废话吗,上次全力一战什么结果,君臣心里还没个逼数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