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的风在科考站外呼啸,像无数亡魂低语着被遗忘的语言。那台老式录音机自动重启后,屏幕上的“继续”二字如心跳般明灭三次,随后整座设备缓缓渗出一层霜花,仿佛它自己也在呼吸。电流声微弱地持续着,像是某种信号仍在传递,只是无人能解。

        而在万里之外的北京,小禾正把教室里最后一盏灯关上。窗外雨已停歇,心语藤的叶片上还挂着水珠,在月光下泛着银光。她望着那株藤,忽然觉得它比昨天又高了几寸,枝条伸展的姿态也更舒展了些??仿佛真的听懂了那个女孩的话,于是用花开回应。

        她掏出手机,看到阿萤发来一条消息,只有两个字:“听见。”

        小禾没回,只是将手机贴在胸口,静静站了一会儿。她知道,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中途。这是某种更深沉的东西刚刚开始苏醒??就像冰层下的脉冲、雨滴中的渴望、录音机里不肯死去的声音。它们都在说同一件事:**人类最深的孤独,从来不是无话可说,而是说了,却没人相信那值得被听见。**

        第二天清晨,联合国总部召开紧急闭门会议。议题是“百城回声计划”的第二阶段扩张提案,但真正引发争议的,是一份由陈素云提交的档案??《周临未公开实验日志?终章》。

        这份日志记录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当年“静海计划”失败的根本原因,并非技术缺陷,而是系统首次捕捉到一种超越个体情感的“集体创伤共鸣波”。这种波动源自战争、饥荒、种族清洗等大规模人类苦难事件的叠加记忆,其频率与心语藤的核心共振模式完全相反,具有强烈的侵蚀性。

        周临称之为:“**沉默的反歌**”。

        他在日志中写道:“当千万人同时被迫闭嘴,他们的痛苦不会消失,只会凝结成一种冰冷的力场,阻止任何真诚的声音传播。我们以为是科技不够先进,其实是世界早已失聪。而我试图冻结的,不只是情感,更是这股反向声浪的源头。”

        会议室内一片死寂。各国代表面面相觑,有人摇头,有人皱眉,更多人选择沉默。毕竟,“倾听”听起来温柔无害,可一旦触及那些被刻意掩埋的历史伤口??殖民地的哭喊、战俘营的绝笔、政治迫害下的冤魂低语??谁又能保证不会掀起新的风暴?

        就在投票即将进行时,会议室的大屏幕突然自行亮起。画面来自加沙老城的心语藤监控系统,只见那株开出蓝纸鹤露珠的藤蔓,此刻正剧烈震颤,叶片翻转成深紫色,根部泥土裂开,竟缓缓升起一块刻满古希伯来文的石板。

        AI翻译系统即时解析出内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