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就是,升米恩,斗米仇。
如果这些辽军还是辽军,为了收复失地而战斗,赵俣随便给他们提供一些粮食、兵甲,他们有可能都会对赵俣歌功颂德。
而如果赵俣将这些辽军收编为宋军,那么要是这些辽军的待遇比宋军差上一点点,他们都会心生怨怼,认为赵宋王朝厚此薄彼,将自己视为二等子民,觉得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却换不来应有的尊重与待遇。
那时他们或许不会对赵宋王朝收留他们心生感激,而是会在现实的落差面前,将之迅速转化为对赵宋王朝的深深不满。
真有那一天,这些曾经的辽军,或许非但不会成为抵御外侮的坚实盾牌,反而可能成为内乱的源头,如同隐藏在繁华表象下的暗流,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汹涌而出,冲击赵宋王朝的根基,又或许昔日的敌人金国,反而成了他们心中某种“同病相怜”的对比对象。
还有就是,在宋军之中,他们或许会受到排挤,被冠以“降卒”之名,那份屈辱与不甘,足以点燃他们内心的反叛之火。
也就是说,一旦将这些辽军纳入赵宋王朝,就必须面对如何融合、如何安抚这一棘手问题。宋辽两国百年恩怨,岂是一朝一夕便能化解的?这些辽军之中,不乏对赵宋王朝怀有敌意的,若处置不当,恐将成为内部不稳定的根源。
再者,赵俣也得考虑到长远之计。若真将辽军大量吸纳,待到金国内乱或势微之时,这些曾经的辽军是否会转而成为对抗赵宋王朝的新势力?毕竟,他们心中那份对故土的眷恋,对复国的渴望,不会轻易消散。
赵俣不愿为未来的自己埋下隐患,更不愿因一时的仁慈,而将赵宋王朝推向未知的风险。
赵俣深知,人心的微妙与复杂远超乎兵法谋略之上。他虽能预测大局,却难以揣测每一个个体的心思。收编辽军,看似是壮大自身实力的一步妙棋,实则暗藏凶险,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火烧身。
另外,如果赵宋王朝收编辽军,势必要引起辽国统治者的极度恐慌与愤慨,进而有可能促使他们采取更为极端的措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