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俣对大运河的改造,并非完全“挖开”全新的运河,而是在原有运河的基础上进行裁弯取直、疏通和新建,通过这些工程,形成了从杭州直达宋辽边疆(甚至是直达燕京)的南北大运河,路线比隋唐大运河缩短了近一千公里,运输效率大幅提升。南方的粮食等战略物资可通过运河高效运往北方,确保战时赵宋王朝的后勤补给线,也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除了修建疏通内河,赵俣还下令多造海船、修建海港,增加海运的能力。

        为此,麻晓娇甚至帮赵俣“发明”了集装箱,以及与之配套的简易起重机,并为将来的卡车发明和火车发明留好了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琼州港和广州港,已经有专门拉动空集装箱的象车,以及用于搬运货物的大象了。

        另外,赵俣下令修路。

        这既是为将来进行陆路运输物资进行未雨绸缪,也是在为将来修建铁路预设路基。

        实际上,这些基础建设,赵宋王朝早就在建了。

        也是靠着大搞基础建设,赵俣给赵宋王朝的百姓提供了无数工作岗位,让他们有了赖以谋生的手段,缓解了因《士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改革初期所带来的经济冲击,使社会逐渐趋于稳定,民众的生活水平也在悄然提升。百姓们在劳作中看到了希望,国家的基石也因此而愈发稳固。

        赵俣深知,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仅在于武力的强盛,更在于民心的凝聚与经济的繁荣。他推动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提升了物流效率,促进了南北货物的流通,更在无形中增加了百姓的收入和民族的凝聚力,让百姓在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的同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国家认同感。

        总之,趁着辽金打得不可开交之际,赵俣不仅大搞基础建设,还大力发展赵宋王朝的军事、农业、经济、科技、商业、民生、教育、医疗等等,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足了准备,更为赵宋王朝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