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套工艺对这个工业还极其薄弱的时代来说,实在是太难了。

        关键,麻晓娇也不太擅长化学。她上一世都是用现成的。

        没办法,麻晓娇只能一边给大宋的科研人员提供研发方向让他们从石油中提炼塑料,一边寻找代替方式。

        麻晓娇她们试过很多方法,像是竹管+蜂蜡密封,又像是皮革+沥青涂层。

        最终,麻晓娇他们选择了天然树脂+麻布多层包裹,也就是,用松香、生漆等天然树脂加热后涂覆在铜线外,再裹上浸过桐油的麻布,反复多层迭加。

        ——树脂能隔绝潮气,桐油麻布可增强耐磨性,且这些材料在大宋都能轻易获取(松香来自松树,生漆、桐油是常见涂料)。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发,最早的有线电报终于研发出来了。

        虽说这个阶段的电报存在着诸多的缺点,像信号传递距离极有限,往往不过数十里便衰减得难以辨识,稍遇阴雨潮湿,电流更易泄漏,报文常变得支离破碎;发报机与收报机的灵敏度不足,电磁继电器反应迟缓,使得电码传递速率极低,一份百字报文往往要折腾半个时辰;至于那天然树脂与麻布构成的防护层,虽能勉强防潮耐磨,却经不起长期日晒雨淋,尤其在南方梅雨季,外层麻布易霉烂,树脂层也会因温湿度剧烈变化而开裂,隔三差五便要停工检修。

        好在这些问题并非无解。传递距离短,便效仿驿站模式,每隔三四十里设一座电报站,安排专人负责信号转接;灵敏度不足,便让工匠反复打磨继电器的铜片触点,调整磁石强度,慢慢摸索出更稳定的触发机制;防护层易损坏,就专门组建巡线队伍,定期更换老化线段,遇恶劣天气提前加固。

        虽离此时的电报与理想状态相去甚远,但它终究实现了“隔远传书”的核心功能。

        关键,能用,便是第一步。路是走出来的,机器设备也是用着用着,才知道该往哪儿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