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商号倒闭,常牵钱庄、储户成链崩解,如多米诺骨牌倾塌。
而叶诗韵设定的“破产清偿之序”,储户存款先于商债兑付,钱庄资产按季拆分赔付,会将轰然之溃化为细流之泄,就像洪水分入支渠,断不致流民塞路、市肆罢市。
像这么精妙的主意,叶诗韵还出了非常非常非常多。
这般制度,非是对旧法的修补,乃是对“财货之道”的重构。
当世之人论经济,多着眼于一城一商之盈亏,而此制观照的是天下之财如何“生息、流转、安存”。如弈者落子,看似只定一处,实则已布全局,每一条规皆藏前后呼应之巧,每一层设计都含防患未然之智。
这么说吧,其先进就先进于,跳出了“就财论财”的窠臼,以一套自洽之逻辑,将货币、信用、风险织成一张无形之网,任世间财货在网中流转,既有自由,亦有边界,此等眼界与架构,让蔡京心悦诚服,不禁叹其精妙如天成。
蔡京心情复杂地说:
“治国艰难,难在财货调度如驭百骏,稍失分寸便生祸乱。譬如边军戍守,岁需粮草三百万石、绢帛五十万匹,若漕运迟滞半月,军卒便有断炊之虞;又如江南水患,筑堤需征民夫十万、砖石千万斤,若征调无度,轻则民怨沸腾,重则激成民变。更有盐铁专营,既要防私贩侵利,又需顾商贩生计,价高则百姓嗟怨,价低则国库亏空,其间平衡,纵是精于算计者亦难拿捏。
往昔庆历年间,西夏犯境,朝廷急调粮草,却因各州府库分散,转运使迁延不办,致边军缺粮三月,兵士逃亡者数以千计;熙宁时变法,欲行青苗法助农,却因地方官吏强摊硬派,反成盘剥之具,民间怨声载道。
此等困局,皆因财无定规、用无章法——钱帛如散沙,聚之难,用之更难,纵有贤君能臣,亦常陷“有心办事、无钱支撑”之境。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