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与“孝”是儒家的重要考核标准,赵桓在这两点上表现突出:

        对赵佶,赵桓“孝而不盲从”。他每日按礼制向赵佶问安,对赵佶的日常需求尽心满足,但在赵佶喜欢铺张浪费上,他从不盲目附和,而是屡屡劝谏。

        每逢灾年,赵桓都会以个人名义捐赠他自己的俸禄,用于赈灾;对落第的寒门士子,他曾上奏赵俣,请求放宽科举录取名额,多取孤寒之士,避免官宦子弟垄断仕途;甚至遇到冤情,他虽无直接司法权,却会将案情转交大理寺,督促尽快审理,避免民怨积压。

        在赵桓的刻意经营下,士大夫,尤其是那些不喜欢赵俣的士大夫,给了赵桓很高的评价,有一种,新皇要是不从赵俣的儿子中选的话,赵桓是最好的选择的即视感。

        民间也有“赵桓贤德,可解民苦”的贤名。

        可对于这样的赵桓,赵俣却始终都没有重用过,只让他教书育人,或干些不痛不痒的工作,哪怕有谏官或者吏部的官员推荐赵桓,赵俣也没有重用赵桓的意思。

        慢慢的,有人反应过来了,赵桓的表现,已经超过皇子、宗室的范畴,说穿了,就是赵桓表现的太过了,对赵俣的儿子形成了威胁。

        这也就难怪赵俣会打压赵桓了。

        久而久之,赵桓也认为,是他表现得太过了,引起了赵俣的忌惮,赵俣才封杀他。

        如此,涉及到赵俣和赵俣儿子的事,赵桓不禁有些束手束脚、畏首畏尾。

        沉吟良久,赵桓才说:“宽则失纪,严则伤和,二者难择。”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