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柴为何排第一?

        因为柴是古代真正的“战略物资”。衙门发俸禄用柴,百姓做饭用柴,冶铁造兵器更要用柴。

        杜甫笔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因为这个时代的冬天,严寒要比饥饿还要难熬,冻死骨背后也是穷人连取暖的柴火都抢不到的现实。

        这个时代的山林多被权贵垄断,普通人砍棵树很可能断腿,甚至丧命。

        这个时代的柴火,不仅仅是用来取暖、做饭的,它还关乎武器制作和船只制造,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

        以唐代为例,宫廷用炭需从西凉进口“瑞炭”,每块价值连城;而百姓只能烧秸秆、茅草,甚至拆门板当燃料。

        更残酷的是,多数人连取暖的柴火都没有,一场大雪就能让一个地区冻死几百人、数千人,百姓甚至只能拆屋取木烧火。

        而且,这个时代连“可持续”的概念都不存在,柴火需求催生的是掠夺式开发。

        所谓“绿水青山”,不过是文人笔下的想象——泰山古画中光秃的山脊,才是这个时代山林真实的写照。

        这么说吧,这个时代并非“树比人多”,而是“人抢树活”。

        冬天,穷苦人挨不过去,结局就是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