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柴薪被权贵豪强垄断,一斤木炭能卖数十文,寻常百姓只能买些碎柴,如今煤炭价格仅为木炭的三成左右,且燃烧时火力更旺,一块煤炭能抵两块木炭烧得久,百姓自然愿买煤炭。

        再加上,早前赵俣下旨推行的沼气池,也能解决一部分柴薪的问题。

        柴薪价格被迫下跌,豪强们再想靠垄断柴薪牟利,便难如登天。

        而赵俣这边,虽定价低,可销量却大得惊人——仅河北一省冬日里,每日便能卖出上万石煤炭,算下来每石煤炭能赚十文钱,冬日三四个月便能赚近百万缗。燕云、山东、河南等地皆是如此,加起来便是一笔巨额收入,尽数归入内库,成了赵俣行事的底气。

        而且,赵俣此举,实为一举三得:百姓得了便宜取暖之物,寒冬里少了冻毙之虞;柴薪价格回落,豪强势力被削弱;内库则因煤炭售卖源源不断添了进项,无需再仰仗户部拨款。

        赵俣当初决意采煤运煤,除了发展工业革命,原就是看准了“民生”与“私产”的关联。

        让百姓过得安稳,自己的小金库方能立得稳固。

        这道理,与赵俣搞海上贸易、办工厂如出一辙,皆是从根本上筑牢帝王行事的根基。

        类似赚钱的营生,赵俣还有很多。

        比如,袁倾城的农业基地,每年都能给赵俣带来一两百万缗的收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