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波茨坦会议,并没有因为英国临时更换首相出现波折,最根本的原因是英国又不是这一次会议的主角,虽然名义上英国也是三巨头之一,但本次会议的主角只有两个,美国和苏联。
战争结束,美国和苏联不在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共同利益在减少矛盾在增加。
尤其是美国成功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之后,杜鲁门有意无意的表现出来了,美国对主导欧洲的企图。
这和斯大林所追求的截然相反,他握着标志性的烟斗,缓步走过长廊,身后跟着莫洛托夫和葛罗米柯。他的军队已经控制了东欧大片土地,钢铁洪流是实实在在的力量。
他对西方,尤其是新任的、缺乏经验的杜鲁门,带着一种审视和不容置疑的强硬。他想要的,是一个由苏联力量主导的、绝对安全的东部边界。
争论的焦点首先集中在波兰的西部边界。斯大林用指节敲打着地图,声音低沉却不容反驳:“奥得河-尼斯河线,这是波兰人民应得的补偿,也是对德国侵略的永久性惩罚。我国军队为此流尽了鲜血,这是既成事实。”
杜鲁门身体前倾,目光锐利:“大元帅,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代表合法权益。我们不能在没有国际共识的情况下,单方面决定一个主权国家的领土和数百万德国人的命运。这违背了我们在雅尔塔达成的原则。”
他特意强调了雅尔塔,暗示斯大林并未遵守之前的承诺。
除了要求美国和英国认可领土变更之外,苏联要求巨额赔偿,并要从其占领的德国东部地区直接获取物资和工业设备。
美国财政部长弗雷德·文森强烈反对:“德国必须保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能力,否则它将成为一个滋养仇恨和混乱的温床,拖垮整个欧洲!我们不能重蹈凡尔赛的覆辙!”
杜鲁门对弗雷德·文森的态度表示支持,“赔偿应以整个德国的财富为基础进行分配,而不是由各占领区自行其是。我们不能允许德国被肢解成几个无法自给自足的贫民窟!”
“杜鲁门先生是在保护德国的战争潜力么?”斯大林用平淡的目光看向杜鲁门道,“有一种民间消息,美国在一战之后对德国的投资,是德国迅速恢复战争机器的一大因素,当然我不是在指责什么,只不过是对财政部长所说的凡尔赛覆辙有别的观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