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我是什么正经导演呀。效果不好就NG重拍,然后简单一幕拍个几百上千条的。你要是现在还不让开,你的影片就会进入史塔克影业的历史博物馆永久留存。”

        果不其然,人在急的时候,跟他好好说道理是没有用的。亨利一句威胁,就让那个胖子退了三大步,让出空间来。

        亨利来到计算机前开始操作,一边解说:“我使用的是四年前的计算机,史塔克i486系列。安装Linux系统,配合剪辑软件。我也不做太复杂的操作,就是把影片从中截断,然后前后对调。”

        由于先前都是自己使用的,所以亨利就没想过弄什么好用的操作介面。况且另外设计UI会占资源。

        新的计算机还好说,这种四年前的旧计算机,乱七八糟的资源先占掉一堆,剪辑软件也别跑了。

        即便如此,这个简单的对调活儿,也花了十多分钟才跑完。这中间,先前的影像片段则是不断重复播放。

        大家的讨论焦点,也从原本同仁那不堪入目的表演,转移到画质、色彩、细节等表现上。

        随即有人去搬了一套电影播放设备,真的拿一套电影胶卷来播放,投影在第二块布幕上。有了真电影做比较,对于色彩细节大家就有更直观的认知。

        等到剪辑结束,大家又换成把片段前后对调的影片来看。那段明显不连贯的影片,画质、色彩等等,较之原始片段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就如同胶卷剪辑的作业。

        “只是这个画质,比起电影还是差了一点呀。”说出批评的是制片部门的一位摄影师。他日常跟摄影机打交道最多,所以也被叫来旁观。

        亨利回答道:“没错,是比传统的35厘米胶卷表现还要再差一点。但是这个画质,已经超过电视摄影机的水平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