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摄氏四十五度的温度下拧某一颗螺丝,跟在常温下拧螺丝,在低温下拧,会因为金属的膨胀系数不同,让螺丝的结合部出现精密度上的差异。

        拧的过程中需不需要升温或降温?合金材料要经过几次淬火、降温?降到几度?组装某个零件要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进行,才能做到最大程度的‘密合’?

        凡此种种,地球在精密加工方面虽然已经初入门坎了。但比起克里人与斯库鲁人的累积,还是太薄弱了。

        亨利以前的想法,就是螺丝孔对了,能拧上,东西就算组合在一起了。就算螺丝孔不合,可以钻孔,可以直接焊接。但是这么做,无法完全发挥材料效能。

        某些接近材料强度极限的用途,就会因为结合部的强度不足,让零件的极限下降。

        就好比同样一颗汽车引擎,原始的组装方法,可能在转速上到一万转的时候就会爆缸。但只要找到最佳的组装方法与环境,这颗引擎的转速可以上到一万两千转,甚至更高。

        而这些加工过程的环境与手法,并不是按照一般人所想的穷举法。一一尝试,记录下最好的结果。

        两大宇宙文明都已经找到一套公式,从金属各种特性的数据,包括金属曲率、膨胀系数、熔点等等,这些都能套用在这个公式内。

        然后就可以推算出,某个加工手法,最佳加工环境会是什么;需要施加什么程度的力,将物体固定到什么位置。

        有些加工甚至连环境空气成份比例都有讲究。像是焊接的时候,周遭空气成分就会引起接点强度的差异。

        尽管这点误差看起来微乎其微,但最终却关系到一个零件的材料强度与使用极限的差异,使得一个装置在效能与耐用程度上出现不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