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阳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准备申报材料,从技术创新、管理变革、效益提升等多个维度,全方位梳理轧钢厂的智能化成果。他还邀请行业专家来厂指导,对申报材料进行反复打磨。
评选现场,周阳作为企业代表进行答辩。面对评委们的提问,他从容不迫,用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阐述了轧钢厂在“智慧钢厂”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当他展示出数字孪生系统模拟产线运行的画面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最终,轧钢厂成功入选“国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消息传来,全厂上下欢欣鼓舞,周阳也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父亲周胜。
周胜听完,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拍着周阳的肩膀说:“阳阳,好样的!你不仅守住了我们的‘钢铁基业’,还把它推向了新的高度。这比我当年取得的任何成绩都更让我自豪。”
智能化转型的成功,让轧钢厂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但周阳并未止步于此,他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他积极推动轧钢厂与沿线国家的钢铁企业开展合作。
他带队前往东南亚某国,与当地一家钢铁企业洽谈共建智能化钢铁生产基地。对方企业的董事长拉着周阳的手说:“周总,我们早就听说过贵厂的‘智慧钢厂’,非常希望能引进你们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们的生产水平。”
经过多轮谈判,双方达成合作协议。轧钢厂不仅为该基地提供技术支持和设备,还输出管理团队,帮助对方培养数字化人才。这个项目的落地,不仅拓展了轧钢厂的国际市场份额,也为中国钢铁技术的国际输出树立了典范。
在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周阳也十分注重家庭的传承与教育。他的儿子周子轩,从小就对机械和编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周阳没有强迫孩子继承“钢铁事业”,而是尊重他的爱好,为他创造条件。
周末,周阳常常带着子轩去厂里的智能化车间参观,给他讲解工业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在家中,他也会和子轩一起摆弄编程机器人,探讨算法逻辑。子轩在父亲的引导下,对智能制造的热爱愈发深厚,立志将来要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
大院里,周胜、周阳、周子轩,三代人在不同的时代,都与“钢铁”结下了不解之缘,又在各自的时代中,以不同的方式推动着行业的进步。他们的故事,成为了大院里最动人的传承篇章。
邻里们常常聚在一起,谈论着周家三代的故事。有人感慨:“周家这三代,真是一代比一代有本事,一代比一代有眼光。”也有人说:“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周胜叔当年那么拼,周阳和子轩自然也差不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