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阳挂了电话,望着眼前热火朝天的工地,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豪情。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海外项目的落地,更是中国钢铁技术和管理经验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接下来的日子里,周阳几乎把家安在了东南亚的工地上。他带着技术团队,从设备安装到系统调试,事无巨细地指导着当地工人。语言不通,就用手势和翻译软件;文化差异,就耐心地沟通和解释。他深知,要让“中国钢铁方案”真正在异国他乡扎根,不仅要教会他们操作设备,更要让他们理解背后的理念和逻辑。
当地的工程师阿明,一开始对这些“外来的技术”充满疑虑。他觉得自家的老设备用了几十年,虽然效率低,但也还算稳定,没必要大动干戈换成这些“花里胡哨”的智能系统。周阳没有强行说服他,而是邀请他一起参与到设备调试的过程中。
有一次,一台关键的轧钢设备出现了异常振动。按照老方法,需要停机检查,至少要耽误半天的生产。阿明正准备下令停机,周阳却拦住了他,指着“钢铁大脑”系统的屏幕说:“阿明,你看这里,系统已经实时监测到了振动数据,并分析出是轴承的润滑出了问题,只需要补充润滑油就能解决,不用停机。”
阿明将信将疑地按照周阳的指示操作,果然,设备的振动很快就消失了,生产得以继续进行。这次经历让阿明彻底改变了看法,他对周阳说:“周总,我以前真是太固执了,这些智能系统太神奇了,我要好好学习。”
在周阳和团队的努力下,东南亚智能钢厂的建设进展顺利。一年后,钢厂正式投产。投产仪式上,当地政府的要员亲自到场祝贺,称赞这是中资企业与当地合作的典范。看着第一卷合格的钢材从生产线上下线,周阳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与此同时,国内的轧钢厂也在周阳的带领下不断创新。他成立了专门的研发中心,与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前沿技术的研究。其中,“氢冶金”技术的研发取得了重大突破。
传统的钢铁冶炼主要依靠煤炭,不仅能耗高,还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氢冶金”技术则是以氢气为还原剂,不仅能大幅降低能耗,还能实现二氧化碳的近零排放。周阳深知这项技术的重要性,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在研发的关键阶段,团队遇到了氢气储存和运输的难题。氢气的密度低,储存和运输都需要特殊的设备和技术,成本很高。周阳带领团队反复试验,最终研发出一种新型的高压储氢罐,不仅提高了氢气的储存密度,还降低了成本。
“氢冶金”技术的成功应用,让轧钢厂成为了全球钢铁行业绿色转型的标杆。多家国际钢铁企业纷纷前来考察学习,寻求合作。周阳也因此成为了国际钢铁行业的知名人物,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和论坛,分享中国钢铁企业的绿色发展经验。
在一次国际钢铁行业峰会上,周阳作为中国钢铁企业的代表,发表了题为《绿色转型:钢铁行业的未来之路》的演讲。他用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介绍了轧钢厂在“氢冶金”技术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以及取得的显著成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