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工举着显微镜下的金相照片:“我们调整了轧制温度,从900℃降到850℃,晶粒更细了。德国那家汽车厂要是用这个批次,车身能再减重5%。”

        周子轩立刻道:“赶紧送样去德国!让张经理跟他们说,这是‘加强版’,性能更优,价格可以商量。”

        李工又说:“就是轧机的轴承有点吃不消,850℃的温度下,磨损速度比以前快了10%。设备部能不能换批耐高温的轴承?”

        设备部刘部长刚好在旁边,接过话:“我联系了瑞典的轴承厂,他们有种陶瓷轴承,能在1000℃下工作,明天就送样品来测试。”

        挂了电话,周阳看着窗外:“东南亚的项目,让赵工从尼日利亚派两个熟悉热带气候的技术员过去,他们更懂高温高湿环境下的钢材维护。”

        周子轩点头:“我这就给赵工打电话。对了,中交建的引桥项目,他们想把自修复钢材的用量从2000吨加到5000吨,王博士那边的微胶囊产能够吗?”

        囡囡翻开产能报表:“现在每月能产300吨微胶囊,够5000吨钢材用。王博士说再加条生产线,下个月就能扩到500吨,应付后续订单没问题。”

        下午,同济的教授带着建筑协会的人来考察智能示范楼。刚进工地,教授就指着钢结构上的传感器说:“你们看,这就是能自己报数据的钢材,上周台风天,数据波动也没超过5%。”

        建筑协会的会长凑近看传感器:“这东西贵不贵?我们协会有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想试试能不能用在加固工程上。”

        囡囡笑着说:“民用项目可以用简化版,只保留应力监测功能,成本能降40%。我们还能提供手机APP,物业师傅用手机就能看数据。”

        会长眼睛一亮:“太好了!能不能先送100吨样品?我们在3号楼试点,效果好的话全市推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