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透过中控室的窗户,在地面投下长长的光影。屏幕上,非洲的奠基仪式还在继续,德国的工厂正在轧制新一批钢材,国内的柔性智能钢材生产线刚发出第一车货……不同时区的画面在同一个屏幕上流动,像一幅跨越国界的钢铁画卷。

        “爷爷,”囡囡突然指着屏幕角落,“您看阿明在学院实验室里教学生炼钢呢,那认真的样子,真像当年的您。”

        周阳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欣慰:“钢铁会生锈,但技术和精神能传下去。我们这代人把钢厂从‘黑’变‘绿’,你们要把它从‘中国’带向‘世界’。”

        周子轩握住父亲的手,又看看身边的女儿,语气坚定:“放心吧,这条路,我们会一直走下去。”

        中控室的灯光渐渐亮起,与窗外的晚霞融为一体。机器的轰鸣、键盘的敲击声、跨越重洋的对话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首关于传承与开拓的歌。而这首歌,还将在更多的钢厂、更多的国家、更多代人的手中,继续传唱下去——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延伸的新起点。

        周阳的目光从屏幕上的非洲画面移开,落在桌角那份《“钢材-光伏-储能”一体化组件研发计划》上,指尖轻轻敲击着纸面:“这个一体化组件,得解决三个问题——光伏板与钢材的粘结强度、蓄电池的散热效率,还有智能监测系统的兼容性。王博士团队有具体方案了吗?”

        囡囡翻开平板上的设计图:“爷爷,粘结用的是改性环氧树脂胶,我们做了1000次冷热循环测试,剥离强度还保持在80%以上。蓄电池嵌在钢材的中空夹层里,夹层里有微通道,能通过空气对流散热,测试显示温度能控制在45℃以内。”

        周子轩补充道:“智能监测系统用的是模块化设计,能兼容光伏板的发电量数据、蓄电池的电量数据,还有钢材本身的应力数据,统一上传到云端平台。昨天让IT部做了压力测试,同时接入1000个组件的数据,延迟不超过1秒。”

        张经理这时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来自迪拜的询价单:“周董,周总,迪拜的七星酒店想在扩建工程里用我们的一体化组件!他们说这东西既能当幕墙发电,又能监测结构安全,太符合他们的‘未来建筑’理念了。”

        周阳接过询价单,看到需求量一栏写着“5000平米”,眉头微扬:“他们给的价格不错,就是要求抗风沙性能特别高。沙漠里的沙尘磨损厉害,光伏板的表面得做硬化处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