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同济智能示范楼的钢结构吊装到了最后阶段。囡囡在现场盯着数据大屏,屏幕上的应力曲线平稳得像一条直线。

        “教授,您看这组数据,”囡囡指着屏幕,“吊装到80米高度时,最大应力320兆帕,离屈服强度还有150兆帕的余量,稳得很。”

        教授拿着望远镜看着吊在空中的钢柱,感慨道:“这要是在以前,我得请三个专家组盯着,现在有你们的智能传感器,我在办公室就能放心喝茶。对了,你们的自修复钢材什么时候能用到建筑上?我这楼想留一层做试验。”

        囡囡笑道:“下个月就能送样品过来,到时候在楼板里埋点微胶囊,就算有小裂纹也能自己长好,您就等着省心吧。”

        这时,中交建的项目负责人突然打来电话,声音急促:“囡囡经理,不好了!跨海大桥的钢索检测出几处磨损,你们的智能监测系统怎么没报警?”

        囡囡心里一紧,立刻调出系统后台:“张总别急,我看看数据……哦,是监测点的电池没电了,昨晚系统发了低电量预警,可能你们没注意看。我们的技术员正在附近,半小时内到现场更换,顺便做全面检测。”

        挂了电话,囡囡立刻给技术员小王打过去,语速飞快:“小王,带10组备用电池,去跨海大桥的3号索塔,中交建说钢索有磨损,赶紧去排查,我随后就到。”

        等囡囡赶到现场时,小王已经换好了电池,正在用检测仪扫描钢索。“经理,磨损是有,但在安全范围内,是他们的巡检员太紧张了。”小王指着屏幕,“你看,智能系统记录的最大磨损量0.2毫米,规范允许0.5毫米呢。”

        中交建的张总松了口气:“是我们疏忽了,没看预警信息。你们的系统确实靠谱,刚才总部打电话,说再追加2000吨智能钢材,用于引桥部分。”

        囡囡松了口气,笑着说:“张总放心,追加的钢材下周就能交货。对了,我们新开发了钢索自润滑系统,能减少30%的磨损,要不要给你们的老桥也装一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