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减灶计”。

        与减灶计相对的,自然是“增灶计”。

        东汉时期大臣虞诩,却反其道而行之,首创了“增灶减兵”之计,与孙膑的套路正好相反。公元115年,西北地区的先零羌部族出动大批骑兵,入侵汉朝西北边疆。包围了武都郡。朝廷任命虞诩为新任武都太守,奉命带兵前去增援武都郡。

        但由于汉朝方面不明敌情,虞诩只带了3000多士兵来到西北,到了之后才获知,先零羌人实力强大,仅仅骑兵部队就有上万人,虞诩的部队根本不敷使用,途中还要不断在险关要隘之处留驻兵力,手下兵员数量不断减少。

        此时虞诩身陷险境,无论继续前进或者撤退,都可能遭到优势敌兵的围攻。

        但虞诩镇定自若,他一方面下令部队加快速度继续前进,直扑武都郡,“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

        同时他让士兵做饭时,每个人必须垒两眼灶火,过几天改为每人垒四眼灶火,再过几天改为每人垒八眼灶火。

        先零羌人不知虞诩带来多少兵力,每天都派人去汉军留下的营垒中清点灶火数量,发现汉军的灶火数量迅速成倍增长,不由得起了疑心,怀疑汉军在不断暗中增加兵力,于是一直不敢贸然对汉军发动攻击,虞诩乘机得以进入武都郡,最终成功击败了先零羌人。

        苏长青手头的兵力不足,但豫皖苏边区的新四军部队,以及新四军的县大队、区小队的数量是不少的。

        在这种情况下,苏长青将从五台山根据地军衣厂生产出来的八路军“肩章”,分发给新四军部队。

        无非是绣一绣肩章的权宜之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