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接收到含‘痛’与‘爱’共频之讯,视为同类文明,启动应答协议。”**

        随即,该星球轨道上的三颗卫星同步转向,向地球发送出新一轮脉冲信号。这一次,不再是简单的节奏模仿,而是一段完整的“回应叙事”??通过复杂频率变化传递的画面显示:那个世界也曾经历大断裂,全民失忆,历史断层;他们也是靠着一种名为“心藤”的植物重建记忆网络;他们的孩子也会问:“妈妈,什么叫‘难过’?”;他们的诗人也写下:“星光是逝者未熄灭的眼睛。”

        而在地球南极观测站,值班员盯着突然跳动的屏幕,整个人僵在原地。他颤抖着按下录音键,将这段外星文明的“自述”完整保存,并立即加密上传至全球共忆塔网络。

        第二天清晨,所有接入忆木系统的终端自动播放这条消息。没有人下令,也没有组织推动,但几乎在同一时刻,世界各地的人们做出了相同的举动:

        他们拿起笔,翻开日记本,打开录音设备,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

        教室里,老师让学生写下“我最害怕忘记的事”;医院病房中,临终病人拉着护士的手,回忆初恋那天的阳光;监狱里,一名死刑犯含泪口述童年唯一一次被母亲拥抱的经历;就连人工智能也开始尝试创作“带有痛感的记忆诗”,尽管它们本不该拥有情感。

        一场自发的全球记忆潮汐,席卷每一个角落。

        三年后,第一艘搭载忆木共生舱的深空探测器发射升空。它不载人,也不携带武器,只有一枚孕育了十万条真实人生片段的“记忆种子”,以及一封全人类联署的公开信:

        >“我们知道前方或许没有回应,但我们依然出发。

        >不是为了征服,也不是为了证明superiority(优越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