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看向陆安说道:“我们眼中的‘现实’该怎样去理解呢?人类科技发展至今,计算机科学、量子力学、数字物理学的突破,让现实和虚幻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脑机终端创造的虚拟数字世界,更是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世界,您对此的理解是?”
陆安略作沉吟,而后微笑着说道:“我想现在外界肯定也有很多人在思考类似的问题,我们不妨假定现实的一切真的是代码编写出来的,但,怎么证明或证伪呢?”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以我们人类目前的科学理论如何验证这个假设?”
闻言,记者想了想说道:“也许还真有,比如把双缝干涉实验和电脑游戏联系起来,就会发现一些端倪。”
“光在通过两个缝隙时表现出了波的特性,形成了干涉条纹,但当人试图去观察光到底通过哪一条缝隙的时候,干涉条纹就消失了,变成了粒子的属性,也就是波粒二象性。”
“这像极了游戏的‘加载机制’,只加载游戏玩家视野范围内的场景内容,其它地方的画面是空白的,直到你走过去,系统才会开始渲染。”
“那么现实是否也是这种‘按需程序’的逻辑?只有当我们关注某个部分的时候,它才会显现出来,其它部分并没有被完全加载,这很像一个模拟世界的运作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使用者通过脑机终端进入数字世界,对于以使用者为第一视角下所看到的一切,确实也采取了“按需程序”的技术逻辑。
这么做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为了节省算力,二是为了给大脑减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