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龙号”立刻展开太阳帆,银白色的帆面在恒星的照射下泛着微光。当尘埃云的前锋抵达时,太阳帆如同被风鼓起的船帆,带着飞船快速脱离危险区域。透过舷窗,队员们看到“冥王号”在尘埃云的撞击下逐渐解体,冰晶块撞击船体的火花在黑暗的太空中格外刺眼。

        12小时后,“烛龙号”成功脱离柯伊伯带,3名载荷专家的生命体征恢复稳定。实验室里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王玲却盯着屏幕上尘埃云的轨迹图陷入沉思:“这次危机暴露了我们对深空极端环境的认知空白。古人应对未知风险时,总会提前制定‘应急预案’,比如大禹治水的‘疏堵结合’策略,我们或许可以为每个深空探测任务建立‘智慧应急手册’。”

        四个月后,“星际智慧图谱4.0”正式上线,新增的“深空应急手册”模块整合了全球古代文明的应急智慧:中国古代的“备荒仓储”理念转化为深空探测的物资储备方案;古罗马的“城防应急通道”设计用于地外基地的逃生路线规划;甚至非洲部落的“雨季避难所”搭建技巧,都成为了深空飞船应急舱的设计参考。

        这天,陈凯在整理古中国的天文文献时,一份《周髀算经》中的“勾股测天”记载让他眼前一亮:“古人用勾股定理测量天体距离,精度在当时达到了惊人的水平。我们可以将这种‘几何测距’原理与现代雷达技术结合,开发‘深空物体预警系统’,提前探测柯伊伯带的冰晶块与尘埃云。”

        工程团队很快将这一理念落地,在“冥王号”的替代任务“玄冥号”探测飞船上加装了“勾股-雷达预警系统”。当飞船再次进入柯伊伯带时,系统成功提前4时探测到一片大型尘埃云,飞船借助“太阳帆借力”技术顺利规避,避免了重蹈覆辙。

        与此同时,林薇在参与火星基地的生态升级项目时获得了新灵感。当地的“火星农业舱”出现土壤养分不足的问题,她借鉴了中国古代的“粪肥发酵”技术与印加帝国的“梯田施肥”法,将宇航员的排泄物经过特殊发酵后,按照梯田的分层施肥原理注入土壤,不仅解决了养分问题,还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古代的农业智慧同样适用于地外生态,”林薇在项目报告中写道,“我们可以新增‘地外农业智慧’子模块,收录全球传统农耕技术。”

        半年后的一天,“星际智慧图谱”的全球联动系统突然报警,目标是位于金星轨道附近的“太白”空间天文台。“天文台的主镜片被小行星碎片撞击,出现直径5厘米的裂痕,观测能力下降90%。”屏幕上,天文台的实时画面显示,主镜片的裂痕正在缓慢扩大,“金星的浓厚大气层会干扰飞船着陆,且天文台处于自转状态,维修难度极大。”

        王玲立刻启动跨领域应急会议,林薇调出天文台的结构数据:“主镜片采用碳化硅材质,硬度极高但脆性大,常规修补方法会导致镜片进一步碎裂。且天文台的自转速度为每分钟1转,维修时必须抵消离心力。”

        陈凯迅速打开“地外维修图谱”,翻到古中国的“琉璃修复”技术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修补”法:“古人修复琉璃器皿时,会用同材质的粉末混合粘合剂,采用‘逐层填补’的方法修复裂痕;油画修补则讲究‘无色差融合’。我们可以用飞船上的碳化硅粉末,混合低温固化粘合剂,借鉴‘逐层填补’法修复裂痕,同时用激光将修补处与原镜片熔接,确保光学性能一致。”

        赵阳补充道:“为了抵消自转离心力,可以借鉴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的重心控制’原理,让维修队员在镜片两侧对称作业,通过调整身体位置平衡离心力,同时用特制吸盘固定身体,避免漂浮失控。”

        维修飞船升空后,在金星轨道附近与“太白”天文台完成对接。维修队员身着适配高温度环境的防护服,在天文台自转的离心力下,如同走钢丝的艺人般保持平衡。他们按照系统规划的步骤,将碳化硅粉末与粘合剂混合后,逐层填入镜片裂痕,激光束精准地将修补处与原镜片熔接。6小时后,维修工作顺利完成,天文台的观测能力恢复至95%。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