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破的震动通过通讯器传来时,实验室里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几秒钟后,小张的声音重新响起:“通道打通了!我们已经看到生态核心舱的入口!”
核心舱内的景象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原本应该布满绿色藻类的培养槽破裂大半,淡黄色的液体在低重力环境下凝成球状漂浮,8名研究员蜷缩在应急舱内,面罩上的氧气指示灯已经开始闪烁。“生态系统的主控单元在那边,”李锐指向角落里被损坏的控制台,“看起来像是藻类过度繁殖导致的系统过载,但奇怪的是,正常情况下‘草木共生’系统会自动调节藻类数量。”
陈凯的手指在图谱上快速滑动,突然停在一行数据上:“是火星特有的宇宙射线!前段时间有一次太阳风暴,射线强度超过了预警值,干扰了藻类的基因表达,导致它们突破了系统的调控。古玛雅人在建造天文台时,会用黑曜石作为射线屏障,我们可以用飞船上的备用黑曜石板材搭建临时屏蔽层,再重启调控系统。”
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将黑曜石板材固定在主控单元周围。当系统重启的瞬间,培养槽中的新藻类开始缓慢生长,空气检测仪上的氧气浓度数值终于开始回升。“应急舱的研究员状态稳定,已经开始转移。”李锐的声音带着如释重负,“预计两小时后可全部撤离到救援飞船。”
实验室里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王玲却盯着屏幕上的火星地表图像陷入沉思:“这次的危机不是人为破坏,而是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冲突。这说明‘星际智慧图谱’不能只聚焦于反恐,还需要强化对自然风险的应对能力。”
三个月后,“星际智慧图谱”的2.0版本正式上线,新增的“地外生态适配”模块收录了全球各地的传统生态智慧:中国的桑基鱼塘模式被转化为火星生态舱的物质循环算法;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灌溉技术用于设计月球基地的水资源回收系统;甚至复活节岛的林木管理经验,都成为了深空站植物种植的参考依据。
124星图上的新坐标
这天,陈凯正在整理新录入的古籍扫描件,一份来自古希腊的文献引起了他的注意:“亚里士多德在《论天》中提到‘天体运行有其恒定规律’,而古希腊的‘安提基特拉机械’能预测天文现象。我们或许可以将这种‘规律预判’的思想,融入系统的风险预警模块。”
他的提议很快得到了团队的响应。赵阳带领团队开发了“星象-环境”联动算法,将古代星占学中的周期性规律与现代天文观测数据结合。当系统首次试运行时,就成功预测了一次小型太阳风暴对国际空间站的影响,提前启动了防护措施,避免了设备损坏。
与此同时,林薇在非洲的反恐合作项目中获得了新的灵感。当地部落的长老向她展示了一种古老的“雨水预警”方法,通过观察蚂蚁搬家的路线和密度判断降雨时间。“这是最朴素的生物预警系统,”林薇在团队会议上展示着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在火星和月球基地部署微型生物传感器,借鉴这种‘生物指示器’的思路,让生态系统的异常更早被发现。”
半年后的一天,“星际智慧图谱”的预警系统突然发出红色警报,目标是木星轨道上的“伽利略”深空探测站。“探测站的能源系统出现异常波动,疑似受到不明物体撞击。”屏幕上,探测站的实时画面不断跳动,外部的太阳能板已经出现破损,“更危险的是,探测站搭载了放射性同位素热源,一旦外壳破裂,后果不堪设想。”
王玲立刻启动应急方案,指挥中心与探测站的远程通讯却时断时续。“木星的强磁场干扰了信号,无法进行远程修复。”林薇的额头上渗出冷汗,“必须派出维修小组,但木星的引力场极其强大,飞船的轨道控制难度远超以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