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迅速打开“地外攻防图谱”,翻到古中国的“鲁班锁”与古希腊的“机械榫卯”记载:“我们可以设计一种‘可变形对接头’,借鉴鲁班锁的‘模块化拼接’原理,由多个可伸缩的机械爪组成,对接时先通过机械爪固定住断裂处的舱体,再调整角度抵消旋转离心力,最后完成密封对接。”

        工程团队连夜赶制出“可变形对接头”,搭载在救援飞船上升空。当救援飞船接近实验舱时,系统精准计算出旋转角度,机械爪如鲁班锁的部件般精准扣住舱体边缘。“机械爪已固定,正在抵消旋转力。”指挥中心的声音传来,“对接头密封完成,开始输送氧气。”

        3小时后,被困宇航员成功转移到主舱段。这次救援的成功,让“星际智慧图谱”的“机械工程”子模块声名大噪,全球多家航天机构纷纷申请接入权限。

        这天夜里,实验室的灯光依旧明亮。王玲拿起桌上的青铜爵杯,看着杯身上的饕餮纹,突然发现这纹路与泰坦星甲烷导流系统的拓扑图有着微妙的相似。陈凯走过来,递给她一份新的图谱更新清单:“我们刚刚录入了古中国的‘浑天仪’精密齿轮技术和达芬奇的‘飞行器草图’原理,系统现在能支持地外机械的自主维修与升级了。”

        “还记得第一次面对太空反恐时,我们连微重力环境都束手无策吗?”王玲笑着说,“现在居然能解决泰坦星的甲烷危机,修复空间站的断裂舱体。古人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智慧真的在跟着人类一起成长。”

        陈凯望向屏幕上不断扩展的“星际智慧图谱”,界面上,火星的生态基地、月球的观测站、泰坦星的导流系统如同星辰般闪烁。“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或许没想过他们的力学原理会用于月球基地;鲁班发明榫卯时,也不会料到它能对接空间站的断裂舱体。但他们把智慧留下来了,就像埋下了种子,等到合适的时机,自然会生根发芽。”

        此时,屏幕上弹出了一条来自火星基地的新请求:“乌托邦平原生态舱出现微生物变异,请求智慧支持。”王玲放下青铜爵杯,指尖在控制台上轻轻一点,调出火星的相关数据。林薇已经开始检索图谱中的“微生物调控”智慧,赵阳则在调试极端环境模拟系统,陈凯的团队正在对比古中国的“中药炮制”与现代微生物培养技术——那是古人通过温度、湿度调控药材药性的方法,或许能为微生物变异提供解决方案。

        实验室里,键盘敲击声、数据跳动声、团队成员的讨论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充满活力的智慧乐章。窗外,地球的轮廓在夜色中愈发清晰,而在更远的星空,泰坦星的甲烷湖泊泛着幽蓝的光,火星的红色沙丘上新建的生态舱正透出绿色的希望,月球的背面,观测站的“望塔”依旧在默默守护。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实验室的窗户,照在“星际智慧图谱”的主界面上时,新增的“地外文明适配”模块正在缓慢加载,收录了古印度的“宇宙观”、古希腊的“原子论”与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屏幕上,一个闪烁的红点出现在冥王星轨道附近——那是人类最新的探测任务“冥王号”发出的信号,它需要智慧图谱的支持,去解开那颗遥远星球的神秘面纱。

        王玲转头对团队成员说:“新的征程开始了。但别怕,我们身后的智慧星河,比冥王星到地球的距离还要辽阔。”

        队员们相视一笑,纷纷坐回岗位。指尖在键盘上飞舞,目光聚焦在屏幕上的星图与古籍记载上。那只青铜爵杯依旧静静地立在桌上,杯身上的饕餮纹在阳光下流转,仿佛在诉说着三千年的智慧传承,也见证着人类用古今智慧交织的丝线,在浩瀚星空中编织出属于自己的未来。而这束跨越时空的智慧之光,还将继续照亮人类探索宇宙的每一步。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迷你中文;http://www.v217.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