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将思维从震撼中抽离,回归技术逻辑:
“首先,硬件层面,需要最大化异构传感器冗余(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的独立性,确保单一传感器失效或被干扰时,系统仍有可靠输入。
其次,在特征融合层,不能简单加权平均,必须引入基于失效模式在线诊断的动态融合策略。
例如,当摄像头置信度因强光骤降时,立即提升激光雷达点云在BEV空间构建中的权重......”
他越说越快,思路逐渐清晰,仿佛在绝境中找到了一条荆棘小径:
“更重要的是,需要构建一个覆盖极端场景的‘感知能力边界地图’。
系统需要实时评估当前环境组合下,自身感知能力的极限在哪里。
当评估显示关键目标(如横穿小孩)识别置信度已逼近或低于95%的安全阈值时,系统必须主动降级,触发更保守的驾驶策略,比如强制减速、扩大安全边界。
甚至......请求人工接管。
这0.1%的提升,或许就来自对自身‘无知’的清醒认知和果断的保守决策。”
李飞鹏说完,感觉自己像是跑完了一场马拉松,后背完全湿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