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中,拖拽。第二个进度条开始在屏幕上爬行。
完成了基础数据的导入,接下来是真正的挑战——在浩瀚如烟海的异常记录中,找出那五个需要标注的“波动点”。
林晚的目光再次投向那个幽蓝色的、搏动着的拓扑图主界面。这一次,她的眼神里没有了纯粹的恐惧,多了一种近乎自虐的、破釜沉舟的专注。她点开“异常记录”文件夹,庞大的数据列表再次瀑布般展开。
红色的警告标识依旧刺眼。
她深吸一口气,开始执行陈婧的要求。首先,设置时间范围筛选——过去72小时。这是分析短期稳定性的常用窗口。列表瞬间刷新,记录数量锐减,但每一条依旧代表着系统的一次“不适”。
然后,是波动等级筛选——只显示“临界阈值(红色)”和“高危(深红)”的异常。这是最显著、最需要优先关注的问题点。
列表再次刷新,剩下的记录已经少了许多。
现在,她需要从这些刺眼的红色条目中,挑选出五个具有代表性的点进行标注分析。
她的目光像最精密的探针,快速扫过每条记录的时间戳、接入点ID、信号类型、异常描述……大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过滤着信息。
**记录A:【07-1308:02:11|N-Source-03|视觉信号|瞬时超载(环境光强识别错误)|波动等级:黄色(注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