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参和苦参也在黑板上,但是价格却没写,估计是要另外计算,以上这些都是新鲜药材的价格。

        晒干的药材收购价格倒是高了几倍,但晒干的药材数量要多了不少,而且有的药材还需要泡制,他嫌麻烦,更不想让家里人知道他在挖药材,就没去仔细看。

        “同志,请问您贵姓?这些药材是一直在收购吗?”

        仝樾问柜台前的一个中年人,他要确认一下,免得挖了药材,这边不收购了,他去卖给谁。

        “我姓李,是收购药材的负责人,这几种药材要收到今年十月份,价格都不会变,现在有多少收多少,小兄弟是哪个村里的?”

        李富堂是药材收购站的负责人,他看到一个衣服上打着几块补丁青年进来后,看了看小黑板,很有礼貌的先问自己贵姓,这不像是个农村人能说出的话,顿时就对这个青年有了些好感,他连忙说了姓氏,就给这个青年介绍起来。

        药材收购站今年的收购任务又增加了几倍,可偏偏又遇到了洪水,把十三里铺公社唯一通往县城的桥都冲塌了,十三里铺公社附近几个村子采药的村民们,想卖药材也过不来,站长就让他想办法,尽快把药材收过来,完成这个月的任务,这可把李富贵给愁住了。

        这个年代的信息不流通,十三里铺公社在县城的西边,有几个村子都靠近大山,其中有个村子里的人在县城上班,就给亲戚们说了收购药材的事,这样村民们就亲戚串亲戚,开始挖药材卖给收购站。

        而玉河村在县城的东边,距离十三里铺足有百十里远,两个公社虽然都是属于县里管辖,所以两个公社里的村民们基本上没什么来往,由于信息差的原因,玉河村里也就没人知道药材收购站的事。

        “我是玉河公社的,今天到县城来办事,看到收购的药材,就想着我们村附近的大山里,也有这些收购的药材,就过来打听一下。”

        “玉河公社的?你们那里受洪灾了没有?”李富堂听仝樾说是玉河公社的,想到那边也有大山,可来卖药材的村民却没有,他就想着让仝樾负责在玉河公社收购药材,先给他个临时工的名额,如果干好了以后再转成正式工。

        “没有,我们那里接到水文站的通知,提前做好了防护,洪水倒是很顺利的过去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