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缓慢发展了两百年的地表城市群,又开始了大开发,以非洲为经典例子,联合政府成员国中,最孱弱的非洲都制定了建造30座非洲巨大城市的30年规划。

        (注巨大城市概念:中心市区直径超100km)

        除此之外,联合政府一直心心念念的跨太平洋高超音速天空电磁环加速环桥、更多的太空电梯、基于强磁悬浮技术的天空城市、实现地下城,地表城,天空城三维一体的立体城市架构也都提上了日程。

        其中,因为亚欧非南北美大洋洲等六大洲已经开发完毕,人类将目光投向南极。反正南极冬眠基地也没用了,小型的,企业化的冬眠公司替代了这个史上仅有超级官方冬眠基地。

        中国提出了“南极庭院计划”,设想了利用大型核爆炸制造的“新固态”材料,打通了从漠河穿过地心到达南极半岛的地球隧道,用于地心列车运输。

        (注:“新固态”材料是打破了智子封锁之后,人类的新兴科技成果之一,在恒星型核武器销毁实验中,科学家用远超传统“飞刃”材料的“糖衣”纳米材料包裹合金材料,经超压核爆产生的巨大向心压力压缩后,形成了新固态材料。其密度极高,介于普通固态和白矮星的简并态物质之间,能在地层中下沉,材料强度极大,该材料的发明受到了白矮星鱼的灵感启发。)

        美国提出了“纳米穹顶计划”,计划在未来50年,实现近地轨道部署由万亿颗纳米卫星组成的“动态穹顶”。这些卫星通过量子网络连接,可以折射太阳光以调节全球气候,,甚至通过调整卫星排列,在大气层外投射巨型全息影像,成为地球广告牌。

        俄罗斯提出了“北极工程”,计划在三十年里对北极冻土带进行大开发,实现对本土寒冷气候的利用。

        欧盟提出了“生态茧计划”,计划在本世纪中叶,在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等山脉间搭建巨型生态网络,覆盖欧洲主要工业区与城市,本质上是建造覆盖各国的超大规模的圆圆的肥皂泡,试图在欧洲范围内,模拟不同地区的原生气候,比如让巴黎盆地重现中世纪森林生态等等。

        日本提出了“列岛稳定工程”,为了缓解地质不稳定的焦虑,太平洋阵线的主要成员国日本,梦想用100年的时间,使用超高强度纳米纤维复合材料,从北海道、本州、九州等主要岛屿向地壳深处植入数万根20公里长的锚定柱,让日本列岛成为锁定地壳的稳定岛。

        澳洲政府,南美政府,印度政府……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